武漢廣埠屯人行天橋擁擠似春運
雨中的武漢廣埠屯人行天橋
武漢市廣埠屯電腦一條街兩邊商家林立,每天人流如織,坐落在武大與華師校門之間的廣埠屯人行天橋,為街道兩邊唯一可供通行的人行通道。該天橋平日已十分繁忙,而一到周末或者雨天,這座天橋更是水泄不通,有網友戲稱這是“史上最擠人行天橋”。不少市民表示,此處能否根據每天人潮特點,因地制宜,再設一座天橋。即便是臨時性的天橋,但要考慮到臨時不是一天兩天,而是一年兩年,天橋的設計與選址要人性化些。
網友反映
上下班人潮好似春運
“回家過天橋的奇觀…擠死我了,跟春運一樣!”有網友說。今年開年以來,每逢周末,廣埠屯天橋便有行人大喊“堵”和“擠”。
該天橋兩側,大型數碼城林立,坐落著武漢大學與華中師范大學兩座大學。自該天橋建成使用后,人行橫道被封閉,馬路中間豎起了欄桿。廣埠屯公汽車站和出租車站點分布于天橋旁,導致此處大量人流聚集。
有讀者來電稱,上下班高峰期過這座天橋竟要花4、5分鐘,橋上人擠人,“成百上千人在橋上挪動,真擔心哪天把橋壓垮了。”
有網友說,針對這么大的人流量,政府部門是否考慮在此處再建一座人行天橋?
過橋者說
有次過橋竟花20分鐘
在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讀研一的宋同學介紹,他每周最少要經過這座天橋4次,到對面的武漢大學兼職,其中兩天便在周末。
最讓他難受的是在周末,今年2月底的一個周末,他被擠在人群中一動不動,“等著真無聊!”他只好站在橋上邊等待邊看橋下景象,這次他過橋花了20分鐘。他說,凡是在周末,這里便堵,一般在中午過后,每次經過這里總要花近10分鐘。
宋同學說,該天橋兩側都是數碼城,并且在天橋兩邊的下橋處便是兩所大學的大門,人流量巨大,而這里只有這么一條過街通道,因此造成該橋擁擠現狀。此外,這座天橋橋身有碩大的廣告牌,沒有遮雨棚,雨天行人撐傘通行,讓橋更加擁擠。還有部分攤販見縫插針,擺起地攤,讓通行更為不易。
記者統計
橋上最多擠有約700人
3月19日,星期六,低溫天氣仍擋不住購物者的熱情。當天下午1時30分,記者來到該人行天橋,只見橋上人群在緩慢地蠕動,人行天橋兩側的出入口,有許多行人排隊等著過橋。
記者來到該天橋位于廣埠屯資訊廣場門口的一側入口,用秒表測試,發(fā)現該梯道口一分鐘內人流量達到了137人次,平均每秒達到2.2人次。據記者統計估算,橋上平均每秒鐘站有約700人。
附近一家店鋪老板說,因為天氣變化,人流量已經減少了許多,在天晴時人流量會更大。
記者還在橋上看到,在5分鐘內,有10多名行人不走天橋而是翻越欄桿橫穿武珞路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人說,天橋上黑壓壓的人群讓他望而生畏,他寧愿冒險橫穿馬路,也不愿在天橋上人擠人。
施工單位
高峰期通行量超設計值
前日,記者來到該人行天橋的施工單位——武漢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市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工程22標項目部。該項目部負責人介紹,這座天橋設計人流量是每小時5000人,而在高峰期,過街人流量接近10000人/小時,遠遠超過設計值,這是造成人行天橋擁擠的重要原因。
這位負責人說,這座人行天橋是座臨時天橋,是為地鐵2號線廣埠屯站臨時而建。天橋在地鐵站建成后將拆除,行人改走軌道站廳層過街。這座天橋于2009年6月投入使用,高度為5.5米,跨度達52米,采用鋼結構,用高架螺栓連接,其承重能力對于這幾百人來說,在承重范圍內。經檢測,該橋的變形撓度等均在正常范圍內。為了防止意外發(fā)生,該項目部在人流高峰時會對橋體進行檢測,安全性沒有問題。
專家建議
因地制宜設計人行天橋
昨日,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教授楊吉新說,該橋是臨時天橋,主要供行人通過,如果人流量大,超過其荷載,管理部門應該安排人員管理,對行人進行疏導或者限行。此事也值得深思,每座人行天橋的設計與選址,規(guī)劃與設計部門應考慮到周邊人流量,周邊人群的特點,因地制宜,讓每座天橋更加人性化。
而就在該橋往卓刀泉方向約500米處,在武漢大學口腔醫(yī)院門口有座卓刀泉人行天橋,橋上行人屈指可數,與廣埠屯人行天橋形成巨大反差。
附近居民說,廣埠屯人行天橋過往的大部分是學生及購買數碼產品的人,而卓刀泉人行天橋主要連接的是武漢大學口腔醫(yī)院和武商量販超市,這里單位少,需要過街的人員也相對較少,因此沒有廣埠屯人行天橋那么繁忙。
有市民建議,相關職能部門在設計人行天橋時,希望能夠考慮更加周全一點,天橋本身就是要讓城市生活更美好,因此在設計時能否考慮設置專門的非機動車道,方便輪椅、自行車及嬰兒車過街。如果有條件,應加蓋雨篷,避免行人打傘擁擠出現意外。此外,城管部門需加強后續(xù)管理,杜絕天橋上占道經營。
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記者周鵬 實習生宋鑫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鋼結構招聘網》